在南国的海风里,总有一些石头比人更沉默,比岁月更倔强。它们立在山与海之间,不言不语,却日日夜夜替人守望。高崎寨,便是这样一处地方。若不是有人提起,怕是行人早把它当作寻常的残垣断壁。可细细凝望,那些斑驳的石缝里,却渗透着几百年的血与火,泪与笑。
一、山海之间:门户之锁
厦门岛的北端,本是潮声最急的地方。高崎寨就依山倚海,三面望水,一面靠山,与对岸的浔尾寨遥遥呼应,好似两只冷眼的石兽,守着鹭岛的门槛。古人常说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,郑成功看中这片高地,便在此筑寨屯兵。今日寨址虽仅存残墙,却仍能想见当年铁壁铜墙的模样。南门早已封死,门楣上的伤痕却像刀剑留下的余温,轻轻触碰,仿佛还能听见喊杀声与海潮声搅在一起。
二、铁火纷飞:国姓的背影
展开剩余69%1655年,郑成功挥手命人修筑此寨,几年后便成了抗清复台的前线。1660年的赤山坪海战,高崎寨成了血与火的试炼场。清军声势浩大,而郑成功仅凭“铁人军”死守,再以四镇兵马驰援,硬生生击溃强敌。寨内的“国姓井”,便是他亲自督凿。海边淡水难求,他带兵挖出两口井,水质清冽,至今不涸。井畔的老榕树盘根错节,仿佛士兵们还在树荫下歇息,口渴了,汲一瓢甘泉,继续奔赴厮杀。
三、暗夜星火:红色传递
历史并未在刀枪声停息之日停下脚步。到了二十世纪,破旧的寨墙又被赋予新使命。1946年,革命者在此设立地下交通站,岐山小学成了掩护,渔船成了通道。林水芋巧妙周旋,魏玛福的印刷间悄然印下传单。夜幕里,有人披星戴月渡海,有人潜行在村落之间。高崎寨再度成为风暴的中心,只是硝烟换成了密语,火炮换成了誓言。
四、岁月重生:遗址与公园
等到九十年代,岁月的灰尘终于被掸去。厦门市政府修缮遗址,把它纳入海堤纪念公园。寨顶远眺,大桥横跨如虹,地铁疾驰如龙,昔日战场与今日繁华同处一境。那“移山填海”的纪念碑巍然屹立,记下建设者用血汗筑堤的身影。古寨墙在绿荫里安静下来,榕树依旧繁茂,其中七棵紧紧并肩,被唤作“七猛榕”,如同昔日并肩作战的士兵,从未分离。
五、石头与记忆:跨越时空的呼唤
1961年,高崎寨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。但它的意义,早已不止一处军事遗迹。它是郑成功的忠义,是革命者的勇烈,是海堤建设者的坚韧。每逢二月十五,村民祭祖,仍会提起国姓井的甘泉;研学活动里,孩子们摸着冰凉的石头,感受历史的余温。石头并不说话,但它养育了记忆,如同井水从未枯竭。
结语
从明末战火到近代风雷,从海堤壮举到特区腾飞,高崎寨始终伫立在那里,沉默而坚定。它像是一位古老的守望者,目送风云变幻,也见证土地生长。愿后来的人,触摸这石墙时,不仅记起过去的刀光剑影,更能汲取勇气与智慧。让这座城寨,继续滋养未来的脚步。
愿我们都能在历史的回声中,找到前行的力量。
发布于:山西省天天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