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宝宝玩玩具5分钟就扔,读绘本没翻两页就跑,是不是专注力太差了?”其实0-3岁是宝宝专注力发展的黄金期,很多时候不是娃“坐不住”,而是家长的引导方式没找对。今天分享5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,帮你轻松培养宝宝的专注力,让娃从小养成“能沉下心”的好习惯。
1. 先给宝宝“不被打扰”的空间,比买100个玩具管用
很多家长觉得“玩具越多,宝宝越能专注”,其实恰恰相反——堆满玩具的房间,反而会让宝宝注意力分散,刚拿起积木,又被旁边的绘本吸引,最后什么都玩不深入。
正确的做法是:给宝宝打造一个“极简游戏区”。比如在客厅角落放一张小桌子,每次只摆1-2种玩具(比如积木+拼图,或绘本+玩偶),等宝宝把这两种玩透了,再换新的。我邻居家宝宝以前总爱乱扔玩具,后来妈妈每天只放一套积木在桌上,宝宝反而能专注搭20分钟,还会主动研究“怎么搭更高”。
还要注意:宝宝专注玩的时候,别频繁打扰。比如娃正拼拼图,别时不时递水、喂零食,也别凑过去问“宝宝你拼的是什么呀”——这些打断会破坏宝宝的“专注流”,次数多了,娃就很难沉下心做事。
展开剩余75%2. 用“宝宝的节奏”陪玩,别当“指挥家”
不少家长陪娃玩时,总忍不住“教方法”:“积木要这样搭才对”“绘本要从第一页开始读”,结果宝宝越玩越没兴趣,最后干脆跑开。其实对低龄宝宝来说,“自由探索”比“正确玩法”更重要,也更能培养专注力。
比如宝宝把积木往地上扔,别制止他,反而可以说“宝宝把积木扔下去,它会咚咚响呢”;宝宝翻绘本只看封面,也别强迫他翻内页,而是陪他一起观察“封面上有只小熊,它在笑呢”。当宝宝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玩,他会更投入,专注力自然就慢慢提升了。
我曾遇到一位宝妈,陪2岁宝宝玩串珠子时,没再催“快串进去”,而是让宝宝自己尝试,哪怕珠子总掉,也只说“没关系,再试一次”。没想到宝宝玩了15分钟,最后还自己欢呼“串好啦”——这种自主探索带来的专注,比家长指挥有效多了。
3. 日常小事“让宝宝自己来”,别事事包办
很多家长觉得“宝宝太小,做事慢,不如我帮他做”,比如喂饭、穿衣服、收拾玩具全包办。但其实,这些日常小事正是培养专注力的好机会——宝宝吃饭时专注抓勺子,穿衣服时专注扣扣子,都是在锻炼“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”。
比如宝宝想自己吃饭,哪怕弄得满桌都是,也别阻止,给他围上围嘴,让他慢慢试;宝宝想自己收拾玩具,别嫌他慢,而是陪他一起“把积木送回家”。这些小事虽然费时间,但能让宝宝明白“要做完一件事再做下一件”,久而久之,专注力会越来越强。
有位粉丝分享,以前总喂2岁半的宝宝吃饭,娃吃的时候东张西望,后来让娃自己用勺子,虽然刚开始会洒,但慢慢能专注吃15分钟,还会主动把饭吃完——原来“自己做事”的成就感,才是最好的专注力催化剂。
4. 减少“电子屏幕干扰”,别让娃成“小电视迷”
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动画片、儿歌视频哄娃,觉得“娃安静看就是专注”,但其实电子屏幕的快速画面切换,会让宝宝的注意力变得“碎片化”,习惯了被动接收信息,就很难主动专注于一件事(比如玩玩具、读绘本)。
建议0-2岁宝宝尽量不接触电子屏幕,2-3岁宝宝每天看屏幕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,而且要和宝宝一起看,比如看绘本动画时,边看边问“小熊接下来要做什么呀”,引导宝宝主动思考,而不是被动“盯屏幕”。
我认识一位妈妈,之前每天给宝宝看1小时动画片,娃玩玩具总坐不住,后来改成每天读绘本、玩拼图,不到1个月,宝宝就能专注玩拼图30分钟——减少屏幕干扰,宝宝的注意力才能慢慢“沉下来”。
5. 家长先“做好榜样”,别在娃面前“分心”
宝宝的专注力,其实是“模仿家长”来的。如果家长陪娃时总看手机、刷视频,或者一边陪娃一边打电话,宝宝会觉得“原来做事可以不专注”,自然也学不会沉下心。
正确的做法是:陪娃时“放下手机,全情投入”。比如陪宝宝读绘本,就认真和他一起看图画、讲故事;陪宝宝玩玩具,就跟着他的节奏一起探索。哪怕每天只专注陪娃30分钟,也比边看手机边陪娃1小时管用。
有位爸爸分享,以前陪娃时总忍不住刷工作消息,娃玩一会儿就跑过来要手机,后来他陪娃时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,专心和娃搭积木,没想到娃不仅玩得更投入,还会主动分享“爸爸你看我搭的房子”——家长的专注,会悄悄影响宝宝。
最后想跟家长说:宝宝的专注力不是“教”出来的,而是“养”出来的。别总羡慕“别人家娃坐得住”,从今天开始,给娃不被打扰的空间、陪他按自己的节奏玩、让他自己做小事,慢慢你会发现,娃越来越能沉下心,专注力也越来越强。
你家宝宝现在能专注做一件事多久呢?平时陪娃时,你有哪些培养专注力的小方法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,我们一起交流学习~
发布于:广东省天天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