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野战军的传奇将领王近山与肖永银之间,曾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情感纠葛。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:在解放战争中,二野谁的功劳最大?我看是王近山同志。这番评价绝非虚言。
王近山将军作为六纵司令员、12军军长,始终跟随野战军机关南征北战。每逢战事吃紧,刘邓首长必定会调遣六纵上阵。而王近山也从未让上级失望,无论是冲锋陷阵、攻坚克难还是断后掩护,都出色完成了任务。六纵下辖的三个旅中,18旅旅长肖永银是唯一一位从始至终都未更换的旅长。
这对黄金搭档配合默契,关系一度十分亲密。然而当中央决定由王近山实际指挥第三兵团入朝作战时,令人意外的是,作为老六纵骨干的肖永银却险些被排除在出征名单之外。最后还是肖永银通过老首长刘伯承说情,王近山才勉强同意。这对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,为何会产生如此深的隔阂?这要从二野挺进大西南后的变化说起。
解放战争后期,国民党在西南虽集结重兵,但军心涣散,很快就被成建制歼灭,残部逃入山区。二野的任务重心随之转向地方稳定工作。1950年初,12军进驻重庆,在维护治安的同时,也积极参与生产建设。然而一些干部进城后思想开始松懈,认为革命胜利了就该享受生活,特别是在个人感情问题上出现了不良倾向。
《亮剑》中李云龙那句经典台词部队要进城了,全国就要解放了,有些首长该换老婆了,正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写照。12军内部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:个别已有家室的干部,开始与城里年轻女性发展不正当关系。这些花边新闻在街头巷尾传得沸沸扬扬,群众戏称这些干部为改组派,严重影响了部队形象。
展开剩余75%面对这种情况,大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,但肖永银却怒不可遏。一方面,他与妻子的正常婚姻也被人误认为是改组派,个人名誉受损;另一方面,他更担心长此以往会败坏解放军在群众心中的形象。性格耿直的肖永银立即采取行动:先是召开会议严厉批评涉事干部,随后将相关女同志调离原单位。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,给整个12军敲响了警钟。
原本肖永银只想内部处理,但兵团领导得知后决定以此为契机整顿全军风气。兵团政委谢富治亲自到12军督办此事。经过调查,两名干部受到军纪处分并被公开通报。尴尬的是,王近山也与此事有所牵连。
当时西南刚解放,正值壮年的王近山经常受邀到高校演讲。这位35岁的年轻将领战功赫赫、风度翩翩,吸引了不少女学生的仰慕。更令人尴尬的是,其中一位正是王近山妻子韩岫岩的妹妹韩秀荣。这位刚毕业的年轻女性性格开朗,经常邀请姐夫跳舞,久而久之就传出了闲言碎语。
虽然肖永银和谢富治在处理此事时都刻意避开了王近山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端倪。这让王近山感到十分难堪。他对谢富治倒没什么意见,毕竟这是政委的分内工作。但对老部下肖永银,王近山却心生不满:作为军事干部,肖永银本不该插手思想作风问题;而且处理方式过于直接,把上级都惊动了,这让王近山觉得肖永银是在故意针对自己。
1950年底,中央为加强抗美援朝前线力量,组建第三兵团。王近山升任兵团副司令员,12军军长一职空缺。令人意外的是,一直在12军任职的肖永银并未接任,而是由原11军军长曾绍山出任,肖永银仅担任副军长。更蹊跷的是,当12军北上整训准备入朝时,肖永银迟迟未收到参战命令。
当时第三兵团司令员陈赓因腿疾行动不便,实际人事安排由王近山主导。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王近山力推曾绍山接任12军军长,对肖永银却只字不提。肖永银试图解释,却被王近山以学院任务重为由婉拒。眼看大军即将开拔,肖永银只得求助老首长刘伯承。刘帅得知后非常生气,亲自批示同意肖永银暂停学业赴朝参战。有了这道批示,王近山也不好再阻拦。
在朝鲜战场上,这对老战友虽然继续共事,却再也找不回当年在中原战场上的默契。1953年5月王近山奉命回国时,肖永银想当面解释,却只得到一句冷淡的没什么,我们是老战友嘛。
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王近山后来确实在个人问题上栽了跟头。1964年,他因生活作风问题受到严厉处分:被撤销大军区副司令员职务、开除党籍、降为大校军衔、下放农场劳动。特殊时期中,有人想趁机整他,去找肖永银搜集黑材料。出人意料的是,肖永银不仅拒绝配合,还坚定地为老上级辩护:王近山同志对党、国家和毛主席的忠诚,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。
这番话让王近山深受感动。后来听说肖永银暗中保护了陶勇等老战友的子女,王近山也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。肖永银二话不说就妥善安置。至此,王近山终于明白肖永银的良苦用心,多年的心结就此解开。
1969年,在许世友的帮助下,王近山重新获得工作机会。当他抵达南京军区报到时,肖永银、尤太忠等老部下早已在车站等候。两位老将军相视一笑,热泪盈眶地拥抱在一起,多年的恩怨在这一刻烟消云散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天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